第1216章 机遇和挑战并存-《帝国行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这得看多少代价,而且得西线配合。西线至今才打了三仗,勉强收复两郡,而西线与东线之间战线拉的太长,两边兵力都不足以巩固这几千里蜿蜒盘曲的战线,如若腋目寻机突袭,楔入东西两翼之间,必成我军大患。

    因此今年方略不同于去年,蒋杰所率第一摩托化集团军将在前线与后方伺机而动,随时扑向插入东西两翼间之敌人。

    此外,制约北伐成功与否的最大因素是我军后勤。长孙北部距离我国都六千余里之遥,这还是直线距离,实际长度可能更长。

    去年为保障我军与志军一百二十余万人吃喝拉撒,臣调用了一万五千辆中型卡车,八万辆四轮辎重车辆,二十万匹驮马,三十万武装民夫,一万两千余艘大小内河货船,两百余艘武装货船,一千五百余趟军列,志国方面也动用了六十万民夫,七千多艘船,在长孙境内各地转运补给,如此也才勉强禁得起消耗。

    如若继续添兵,国内势必腾挪更多运力,届时将影响经济运转。因而不能只靠我国在东线强攻,西线也必须动起来,哪怕只有东线一半的进度,也能减轻我军三成的阻力。”

    “那究竟如何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战争,而不留后患,又能有利于寡人。”咸王“天真”问道,似乎在他眼里,百里燕总有办法带来十全十美的方案。

    “大王,眼下仍只能看一步走一步,不到万不得已,不可举全国之力。倾国之力若不能速决,必成亡国之祸,还请大王慎重。”

    “寡人明白了,此议今日就到此吧。寡人想知道此战结束后,我国该从长孙得到多少土地更为合适。”

    “这要看大王索要何种程度的好处,但以臣之见,最好只索战区与少数未受战事波及的内陆郡,不可全取未受战争波及的内陆郡。”

    “那这岂不是自找麻烦。战事波及郡县皆已糜烂,寡人即便收了七郡八郡,要花多少气力投入多少钱粮恢复生机。”

    “大王,如今长孙未受战争波及郡县只有南方十多郡,是他长孙国继续苟延残喘之根本,可取一取二,却不可强索更多,如若这样,必为诸侯所不忌惮。

    但那些因战事糜烂郡县人口稀少,地方经济荡然无存,长孙既无力经营,也不敢回迁人口。我国取之,只要给长孙以好处,他们还是会同意的。毕竟越往北,距离危险越近,长孙即便有心拒绝我国要求,其也无此军力守住旧地,更无此胆。”

    长孙受到战争波及的郡县达二十余个,剩下未受战争影响的郡县有十多个,都在南方中原腹地内陆,北方逃难的人口半数都迁入了这些郡县。

    经过咸国这些年的输血,这十多个郡县勉强维持最低的财政开支,战后一旦转入和平生产,将很快恢复经济活力,成为长孙主要经济来源。

    而北方二十余郡,除了围在中间的数个郡县还有千余万人口,其余郡县几乎人口绝迹,地方设施和经济产业损毁殆尽,重新回迁和安置人口恢复生产,长孙几乎没有这种财力和物力,其实咸国也腾不出手。

    姜蛰的目的很明确,要割就割最肥的几个郡县,但却不能解决目前的政治问题,反会增加更多的政治麻烦。

    “司农大人不让寡人取完郡,却要残地,这是何道理。”

    “大王,我国取得北方与沿海郡县经营是其次的,首要目的是建立军事缓冲区。因此取得北地郡县后,需将当地人口逐步向我国疏散,但同时在每处郡县保留两到三个人口重镇,以维持当地基本财政与地方建设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