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95章 资本输出-《帝国行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永兴侯与楚业谈的如何,卫王是何条件。”

    百里燕从怀中取出楚业的条件转给咸王,而后说:

    “卫国条件稍作调整,臣以为可以接受。”

    “哦!”

    姜蛰心感诧异,忙是放下碗筷接过书函仔细阅看,片刻后说:

    “卫国就只要求这些?”

    “是的大王,就这些。不过有些需要调整,并不能全盘答应他们。”

    “那司农大人可知卫王为何要价如此之低。”

    “臣以为原因有三,其一,当年伐卫之战,卫国被我国打怕了,以现在两国国力,咸国灭卫只在朝夕,这也是臣当年主张攻卫的原因,若无此一战,卫国断然不会如此的贴服。

    其二,卫人骁勇而野蛮,倘若有志国相当的经济与国力,志国断然不是卫国对手,而骁勇孔武之人一旦被征服,对强者甚为尊敬。更何况当年先王在世,对卫国恩威并重,卫国虽然因战有损,但这些年却也从我国经济运作中获得大量实惠与好处。

    其三,卫国获得的好处最终都会落入权贵与卫王手中,既然有好处,权贵阶层自然是乐意的,而百姓在他们眼里不过是草芥而已。

    因此如能用人命换取实惠,他们肯定会去做的。而且此番是保家卫国,用外族生番的手杀死一些草芥,不仅不会引发民怨,相反还能美其名曰为了天下苍生,此种两全其美之事,恐怕也只有一次,卫国定会抓住机会谋取更多的经济好处。

    而晋国、志国则不同,晋国、志国体制比卫国领先一代,经济上与咸国连接紧密,已经发展到农业经济关键节点,其无论在如何发展,经济总量增幅有限,且与人口挂钩,人口增加,经济才会大幅增加。因此若不发展工业、商业,志国、晋国永远没有追赶咸国之可能。

    而卫国尚未摆脱旧奴隶制,解放民力,因此工业、商业是发展不起来的。”

    “寡人明白了,志国、晋国索要各种好处,无非是想壮大国力,好在日后咸国元气大伤期间奋起追赶。”

    “正是。倘若最终中原取胜,按他们的算计,咸国人力与经济必然元气大伤,战后只能专注于恢复国力,因此他们有十数年甚至二十年时间发展国内工业,但臣断然不会顺了他们的心意。”

    “这是为何,莫非诸侯不能发展工业以自强吗?”

    “不能。”百里燕肯定道,随后继续说道:“工业之本源自教化,教化不兴,工业则无从谈起。咸国变法三十年,臣当年先变革土地,同时兴教化,至今已有三十栽,如此才得以在全国基本推开初教,重点城镇开设中教,只有都郡东郡才有上等学问。

    诸侯若要发展工业,必先兴教化,且不说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,其能否招揽精通先进学识之人才还是未知数,倘若臣严禁咸国人才流出,诸侯若自行兴办教化,只能说是痴人说梦。

    此外,土地、权贵、商贾、户籍、农业、人与人之等级,都制约着教化与工业发展,倘若教化不能普惠于民众,只在权贵富人间传播,又何来做工的工匠,何来那么些大师。”【注2】

    “如此依司农之言,诸侯无法兴工业以自强。”

    “正是,不能。另外臣刚从云仓派回来,正有一事要想大王禀报。”

    “何事禀报。”

    “臣以为,当下诸侯所提之条件能回绝的回绝,能砍的砍掉一些,实在无法回绝的,只能明着吃一些亏,暗地里还得捞回来,如此才能保证最大的团结,解决腋目危机,然后再回头收拾诸侯。”

    “那如何从暗地里捞回来。”

    “臣打算以云仓派之名,由我咸国出钱,令其暗中向诸侯国放贷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啊!”咸王吃了一惊,忙又说:“眼下财政虽然宽裕,但岂能如此借贷与诸侯,那要多少钱款才喂得饱他们。”

    姜蛰着实被百里燕的提议给吓的够呛,因为过去四年多咸国陆续向长孙出借了一千多万,至今一分钱没还,家里虽然富裕,但地主家也没余粮可以随意挥霍。

    但这时百里燕却说:

    “大王若是以为只是单纯的借贷那就错了。”

    “将钱款借于他人,难道不是借贷?”

    “大王别看今日借出几百上千万,日后得到的汇报将是十倍乃至百倍,而且还仅仅只是钱财上的收益,政治上的收益将无穷无尽。”

    “司农是何意?”

    “那臣斗胆问大王,天下富商为何最终选择逃入我国,而不是逃往卫国、志国、徐国、赵国乃至千岳山,按说那里远离海岸,更加安全,却偏偏要入我国。”

    “自然是咸国更安全,可保他们财产与家小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