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28章 方略(1)-《帝国行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除军事上的考虑,政治上的行动百里燕依然谨慎。

    天子号召勤王,以现在来势汹汹的态势,加之多年来的宿怨,诸侯不太可能赴约勤王,而是高度关注咸国的动态。

    因此会盟极可能在咸国,但必须考虑志国的政治因素,以及如何会盟,如何协调诸侯。

    同时过早会盟会不意味着即刻转入战略fǎn gōng,要说服梁国、长孙顶住腋目攻势并不容易。一旦在其他战线出现新的危机,救还是不救,都很棘手。

    继续放任拖延,会遭致诸侯猜忌和反对,加之中原版图巨大,通信滞后,兵力调动极为麻烦,各国都城和重点城镇需要尽快接通电话和有线电报。

    姬丰得到百里燕开出的条件,心情无限复杂,咸国不出兵的决定让他大失所望,而军火也不是白给的,需要掏钱,条件比诸侯高了一个档次,但好过什么也没有的强,姬丰只能硬着头皮应下条件。

    至七月,长孙继续向咸国求援,百里燕答应无偿赠送一大批军火,派出一百五十人的军事顾问考察团赶赴长孙指导作战,稳定防线,收集腋目人的战术战法。

    七月下旬,燕、赵、卫、歧、陈、晋、志、徐、宋、西貘夷先后遣使至咸国求援,几乎是要什么的都有,但百里燕已经掏空了七成的库存,也填不饱诸侯。

    公良修携公良旭于八月初六姗姗来迟,他本应在七月中上旬赶到陔陵,但志国的国幅员辽阔,摊子铺的太大,官僚机构反应的时间相对滞后。

    加之没有咸国的高效体制,志国统治阶层需要更长时间了解国内态度和反应,得不到多数支持,志王无法做出可能亡国乃至灭种的政治决定。

    百里燕已经忙的焦头烂额,公良父子中午入的城,百里燕直到天黑才在内宅见到二人。

    “岳父大人。”公良旭行大礼,极是恭敬。

    “贤婿快快免礼。”

    百里燕扶他起身,下刻又问公良修:

    “亲家可是带来了志王的口信?”

    “大王同意出兵,但千头万绪需要时日,最快也要年底才能动身。”

    “是啊,志军主力布防在东西两翼,我想志王不会调动老军主力,应该是征募新兵组建新军吧。”

    公良修没有否认,他说:

    “不错,尚不知腋目战法深浅,我国不能用精锐与之相拼。”

    “这倒无妨,志军新军组建完成后,可先屯驻两国边境,我会派遣武官前去受训,传授新式作战技艺,另外我需要从志国募兵。不知公良兄意下如何?”

    公良修心起警惕,他说:

    “你咸国人力不在少数,你要向我志国募兵做什么。”

    “我咸国人力是有见涨,但也没到后顾无忧之地步,你要知道,我咸国如今需要大量人力生产劳作,倘若大量征兵,国内农耕荒芜,将无法久持。”

    向诸侯征募兵丁是百里燕一早制定的策略,志国、卫国、晋国、长孙国都是人口大国,是中原的兵仓,咸国的人力资源尽管有所回升,但也经不起消耗和拼杀。

    而且咸国如今广泛实行教育政策,但时间并不长,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人力,用于扩张工业人口,技术人口,贸然将人力资源投入战场搏杀,显然并不明智。

    即便最后拼赢了,仅仅是击退腋目人,将其暂时赶回北半球,下次卷土重来不过是几年时间。

    那时,丧失人力后劲的咸国,将不足以支撑整个中原的军需供应,而武装起来的诸侯对咸国的威胁也更大。

    出于以上考虑,对外征兵是上上之选,国内就能专注生产提供军需,发展经济、基础设施和人才教育积累,不至于严重冲击国家根本。

    至于外籍兵的增加否留下隐患,这取决于政治教育、国家实力、外部压力和时间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