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69章 伐交(11)-《帝国行》
第(2/3)页
次一言既出,百里燕大怒,一掌拍在案上怫然道:
“早在开战之初,志国切断了我国南下牧场一应通道,封锁了思水江上游,减少了物料供应,如今几十万匹战马滞留中原,日耗粮草不计其数。眼下战事未休,再与志国开战,段使是要我咸国亡国吧,嗯!”
“贵国手握神兵利器所向披靡,杜锐勋六十余万大军一夜败于咸军之手,志军又岂是咸国对手。”
段凌说的轻描淡写,态度极是无知傲慢,根本不打算做任何退让。百里燕强硬以对说:
“段使好大的口气,战端岂能擅开,人命岂是儿戏。我国出兵实为贵国,如今志国欲取德康,你长孙一推了之要我攻志,简直岂有此理。段使今日若不给说法,今后一切之后果皆由贵国承担,勿谓言之不预!”
“你这是强人所难,分明是卫国将德康让与志国,而今德康已在你军手中,这与我国有何干。”
“怎无关系,若非你国走漏消息,我军缘何要多等四个月,卫国又焉能将德康让予志国,一切因果起因皆由你国而起。而今志国向我讨要德康,原山、秋郡两地焉能置于我国管辖之下,你国不负此责任,谁负责人!”
“哼,卫国十数郡尽在永兴侯之手,随便让出一郡又何妨,志国何必执着于德康一郡,此法阁下难道不知吗。”
“段使当真天下人皆是蠢猪吗,德康乃西进之咽喉,得德康者得卫地,志国若只为土地,大可不必强行索要德康,其意在需取得此地扼我咽喉,况且说卫国许诺在先,其索要德康乃名正言顺,岂是你说换地就换地。”
德康、原山、秋郡、名田、康郡五个郡自东向西走向,被夹在志国、徐国与长孙三国之间,即便志国同意答应换地,其大可提出索要原山,亦或者秋郡,因为只有这三郡是跟志国占领下的孙国旧地是接壤的。
所以无论怎么换地,都在当初咸王与张阶的约定的德康、原山、秋郡三郡之内。而且志国有充足的理由索要德康,因为是卫国许诺在先。
当然,地在咸军手中,咸国大可以不予理会,但志国经济上的反制措施,将影响咸国消化占领土地的时间,乃至拖累经济,且公良军现在就在德康境内的南部与赵逊对峙,其铁定索要德康郡,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只要封死了德康郡,就封死了咸军向西扩张的通道。
而志国供应着咸国大量的初级品原料,咸国这些年光顾着扩张产能和市场,没有余钱用于战略储备,无法承受原材料中断带来的生产停滞,因此咸国短时内是不可能与志国开战的。
退一步说,咸国与志国开战,晋国在落井下石,切断原料供应,并以此为要挟,咸国只能死的更惨。
咸国的棉花、羊毛、大豆、白铜、石油、矿石等等严重依赖进口,而火药需要棉花,饲料、食品、肥料需要豆粕,燃料、油脂需要豆油和石油,冶金需要白铜,晋、志、宋三国又占了多数,一旦打起来,咸国经济上必然是吃亏的。
当然,三国如若停止出口,贸易的损失是双向的,但三国的社会形态决定了其社会承压能力远高于咸国,失业带来的社会冲击十分有限,但对咸国的冲击。
同时长孙与晋国还维持着表面上的联盟,晋国又是咸国的上邦,政治上的压制,咸国也不可能通过兼并长孙向西发展,因此实际上就堵死了咸国扩张的步伐。
咸军攻卫有一个最大优势,就是战场宽度短。咸国只跟卫国在德康接壤,还隔着一条江,因此南北战场宽度是有限的。且卫国在中原的郡县基本是东西走向,南北短,只有到了康郡才会发生改变。因此咸军从德康登陆的兵力密度极高,精锐力量可以集中于正面强推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