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62章 伐交(4)-《帝国行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“我族还希望能从贵国购买最新式的火器,学习贵国的军制,金银珠宝都不是问题,只要贵国有的,价格公道,我族都愿求购。”

    “实不相瞒古思弥汗大人,这非是金银钱帛所能办到,两千人实在是太多了。而且贵国前年年底才派三百人的留学生,如今尚未结业,又要派遣,我国实在腾不出手安置贵国学生。”

    “那阁下以为我国派遣多少人更为合适?”

    古思弥汗真诚问道,百里燕深思熟虑后说:

    “今年如若顺利,年底之前可再派三百人,等明年梁孙两国学员结业,贵邦再派学员也不迟。至于新式火器,眼下我国尚不足用,且威力巨大,我国暂无对外出售打算,还望阁下见谅。”

    古思弥汗一口气派两千人百里燕着实有些吃不消。一是梁国孙国大量工匠正在受训收尾阶段,咸国自身还要培养人才资源,在不影响生产前提下能够腾挪的教育资源十分有限。

    西蛮派遣的留学生还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,而培训的起点又高于普通正规学生,所以培养起来格外耗时费力,周期也长达五年,一口气增派两千人过来,根本收拢不了,也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供他们消耗。

    此外古思弥汗想要的单兵武器更谈不上外销,截止去年底永兴军工厂一共才生产各型长短枪八万余支,六万支装备了七八两镇军约六万多人,其余装备咸王禁军和陔陵辅兵,约四千预支交给了御客用于操练新军。

    这还是生产结构简单,工艺流程较少的枪支的产能,如果生产更为先进,工艺更多结构复杂的的自动化半自动化武器,哪怕是有弹仓只能拉一发打一枪的栓动步枪,产量也十分少,根本没有多余的产能外销。

    见古思弥汗有些失望,百里燕也知道西蛮人只有在自己信任者面前才会流露真实感情。出国在外,哪怕是再不顺心的事,他们也会表现出倾听和克制,极少当面发作,因为他们没那个资本。

    见此状况,百里燕又说:

    “这样吧,我国与卫国交涉期间会将西海贸易列入其中,届时我国可向贵邦出售更多铁器,以及一些军火。贵国派遣今年派遣的三百人中安排五十人进入我武备营进修,以学习战法与新式兵器使用如何?”

    “永兴侯的好意在下感激不尽,那钱如何结付。”

    “钱嘛……还是按前年的价格算,具体交易事项待停战后,阁下派人亲赴陔陵细商也不迟。”

    :。: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