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58章 西线和谈(6)-《帝国行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百里燕极是坦诚的征求宗伯泰意见,只见他缓缓吐了口气,颇有些萧索:

    “唉……倘若是他人手握副帅之今日之力,必兴杀伐征平天下以定大统。然副帅却顾念天下福祉慎刃杀伐,真乃良苦用心啊。”

    “呵呵……”百里燕苦笑道,随后说:“非是我不想有生之年一统天下,实乃是时机不允,不可妄图之。否则稍有不慎,毁一世英名事小,败坏咸国基业乃至我族人类根本事大,不可不慎呐。”

    “既如此,泰有一计可破当眼下困局。副帅如若放心,不妨亲去梁国,与卫、梁两国交涉,而后这样……”

    “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”,战争进行到这个阶段,百里燕已无意继续推动战争,同时也没有能力更大范围扩大战争范围。基于此,卫国的算计相当高明,百里燕恰恰是忽略了“伐交”这个层面。

    宗伯泰建议即刻赶赴梁国,恰恰是利用梁国作为阴谋的策源地,更方便缩短咸国外交周旋时间,也更容易利用外交使节聚集梁国的条件开展外交战。

    从某种意义上而言,“伐谋和伐交”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策,尽管伐兵和攻城会有牺牲和流血,但不可否认没有军事威胁和战争压迫,没有国力作为依仗,伐谋和伐交是谈不上的,正所谓弱国无外交,其深层次仍是军事得硬。

    适当的微小流血代价施加给对手以巨大惩罚,继而再通过谋略和外交上的政治运作换取最大的利益,才是不战而屈人之兵。当无法以谋略和外交手段达成政治目的事,军事手段作为最后选项必须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    当伐兵、攻城足够给以对手军事威胁时,局势又将回到政治谈判层面,此时再伐谋、伐交,谈判将更加顺利。

    因此不战而屈人之兵,不是不打仗不武备,光靠嘴皮子“屈人之兵”,而是以最小的军事代价,达到最大的军事震慑力,为政治谈判提供筹码。

    但近现代很多时候,不战而屈人之兵往往被无能的官僚集团曲解成“以理服人”自以为是。

    外敌入侵明明是自己武装实力不够强硬,还跟人家讲道理。外国坚船利炮轰开你大门,你还说门坏了不要紧可以修,但理儿是你不对,你得先赔礼道歉我才修门,这不是蠢是什么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