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58章 经济触角-《帝国行》
第(2/3)页
当下各国冶金能力处于青铜和铁器交叠的过渡之际,与咸国存在至少四个以上的技术代差,诸侯没有教育和先进理念的广泛基础,并不存在绝对的技术追赶可能。
初期业与商品经济发展至相当规模,对外输出和经济扩张是必然过程,因为生产力的提升,改变生产关系的同时,也在改变国内市场消费。当产能严重过剩,必然对外扩张市场。但前提是外部市场有必然的需求,才会消费。
当外部市场经济环境与产能输出国代差悬殊,产能输出过并不能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,相反会成为榨取剩余价值的资本毒瘤。
就好比是分蛋糕,如果不做大基础市场蛋糕,蛋糕最终只能越分越小,无法承载更多商品的消费和流通,同时过于高级的商品往往并不能被低级市场所接受。
二十世纪初的消费人群或许能接受二十一世纪的智能手机,公元前的人,一定消费不起二十世纪初的有线电话。因为其经济产值所创造的经济财富,不足以令大众都消费高于时代的经济技术产品,意味将高级市场产品输往低端市场,不可能无限的扩张。
因此商品技术和产能的升级,必须同时推动市场和基础技术的共同发展,过大的市场消费和技术代差,往往适得其反。
当前的中原刨开政治问题,民众的主要矛盾是基本生存需求和生产力不足,适当程度的转移下级技术,不仅可以推动普遍基础生产力的提升,同时将做大基础市场,带来更多富余的初级原料,反过来进一步推动高级商品市场的发展和技术进步。
当资本、市场、技术形成高低有序的发展模式,技术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良性循环,在制度的合理规划下不断推动技术发展,最终走向以经济为主,军事政治压迫为辅的统一进程。
届时铁路修到哪里,必是国家版图随经济扩张的脚步如影随形。
这些道理站在当下角度是难以理解的,百里燕不做赘述,只讲核心的利益:
“大王,梁国日后即便获得炼钢之法,其质量不如我咸国,本钱也更高,充其量与我咸国钢铁折合运费关税之后相当,无法与我咸国竞争,至多在梁国与周边使用,绝无向中原各地扩散之可能。”
“寡人相信永兴侯所言不会有差,但寡人还是担心炼钢之法泄露于外,日后新式火器带来危害殃及我国,永兴侯可有考虑?”
“请大王放心,臣所传炼钢之法无法大量生产钢炮,即便能造,其射程品质皆不如637型火炮,更比不上最新645型火炮。”
“但还是不可不防。”卢皋插话道,接着又说:“眼下诸侯皆有千斤高炉,梁国若得炼钢之法,本钱虽仍高于我国,但毕竟要比其本国自行土法冶炼好铁更为便宜,日后若自行摸索出两千斤三千斤高炉,炼制大量钢铁,铸造钢炮,不仅价格低廉,更能大量炼制钢炮,甚至对外出售也有可能。”
“卢将军放心,钢材铸炮不同于生铁、青铜、纯铜铸炮,当年在下为研制钢炮糜费以百万计,倾全力方才摸索出行之有效之法。梁国既无此类人才,亦无经验,要想铸出钢制火炮极为困难,即便能铸出,其成品率也不会太高,成本必然高企,难以承受。”
卢皋的担心还是有道理的,千斤高炉已经能一次成型浇铸六斤炮,两座千斤高炉炉温控制得当,能浇铸十二斤甚至十八斤钢炮,但不是没有前提。
必须有效的控制铁水成份和模具制造,并将炉温提升至接近沸腾的温度,而过于沸腾则钢材的材质无法满足较高的膛压。
由于铁水的流动性比铜水更差,因此过低的炉温容易形成大量铸造缺陷。长孙国早期铸炮,也仅仅以生铁铸炮,因为生铁的熔点略低于钢,相同的炉温,生铁水能获得较好的流动性。梁国以煤炭炼钢,没有额定的炉温,要浇铸大型铸件,根本没有可能。
此外模具制造,浇铸工艺,铁水成份控制,以及后期的保温、热处理和探伤,都是技术性障碍,没有可预知的先进理念和知识基础,没有庞大的人才群体,梁国能把普通高碳钢炼好就不错了,铸炮根本是天方夜谭。
卢皋、赵逊都是见识过型两型火炮威力的,对先进技术的忌惮要远比其他人更为谨慎,已经形成的“技术代差”并无法打消他们的顾虑。
这时一向极少说话的赵逊说道: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