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64章 神通兵退万川郡-《帝国行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以千夫长为例,叛军千夫长领兵多者能有五千人,少的只有五百,通常的在一千至三千人的员额,编制极为灵活。

    如此将其转化为咸军体制,千夫长上可至左右都督,下可至仕长,完全丧失了任职的标准。

    新军制的推行将,消除统兵数量的不均,产生的职务高低,同时军衔制度和俸禄制度的引入,将使军队更为公平,至少对多数平民阶层而言,军队将更为公平。

    但由此将导致既有的旧式军制的瓦解,和贵族在军队中专权时代的结束。

    由于咸国奴隶制的废黜,土地新法的实行,已不存在为获取人生自由,为博取高官厚禄为目标的激励措施,同时农、工、商三产业的发展,极大丰富了咸国本土的物质需求,传统既有的军事制度,已无法满足平民阶层对激励措施的需求。

    相反,继续旧体制下的强征制度,在物质生活富裕之后,还可能受到兵员惰性思维的损害,进而削弱军队战力。

    因此军制的革新与政治制度相一致,都伴随社会生产力、生产关系的变化而调整。

    生产力的提升,物质生活的丰富,催生职业军人的出现是必然结果。

    在人人吃不饱饭的大环境下,吃饱饭本身是一种巨大的激励措施,而在能吃饱饭的同时,建功立业无疑是所有平民、奴隶最大的渴望。

    如今咸国废黜奴隶,不封土地,传统的激励措施不再具有可操作的空间,取而代之的将是固定的俸禄,配套的优抚政策,以及丰厚的赏金和相对应的虚爵。

    当世界一片黑暗,前途充满险恶,黑暗中的一点孤灯将给追求光明的天下众生以希望。

    所谓的人上人,不过是享他人之所无,而我有之专享,如今在制度和配套政策能做到这一切的,只有咸国。

    而归根到底,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和忠诚度,除了文化催生的同文纽带,社会物质的优越感,催生的国家民族自豪感,很大程度上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认同感。

    环伺中原诸国,能如咸国变法,励精图治者,绝无仅有。只此一点,新军制的推行产生的正面积极效应,远大于由此产生的负面效果。

    然事情永远不会一帆风顺,七月中下旬,内阁最终的决意送至萱蒂,咸王不出所料的拒绝了所有改革措施。

    七月上旬,受累于粮草供应和人力不足,叛军全线转入收缩,神通忙于上关、下关两郡收割夏粮,然而却是发现人力严重不足,非出动兵力割稻难解问题。

    而此时叶信、关龙翔率兵挺进至下关郡,继续保持压而不战态势,同时利用沈暮驰与莫云风在潮城对峙的局面,令徐谨以骑兵,不断袭扰各地,使叛军无暇顾及收粮。

    至七月中旬,神通军中粮草基本断绝,军心浮动士气涣散,军纪无法约束,大批叛军与守将为活命投降咸军。

    当月下旬,下关郡南屏防线粮草断绝五日后,叛将投降公良晨,公良军大举进入下关平原,各地望风而降,神通无力继续维持,率部撤往上关郡。

    由于沈暮驰挡在潮城,莫云风未能及时东进截住神通,神通得以逃往上关。

    而得益于万川郡天险与世隔绝,万川全郡与上关东郡至八月上旬,夏粮征收顺利,神通率残部入上关郡得以补充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