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9章 僵持-《帝国行》
第(2/3)页
相反燕、孙、梁三国合兵后,陆续将黑巾军逐出梁国,西北战线恢复至盛元632年水平。
而与此同时,长孙、晋国云节会盟后,两国就出兵一事迟迟达不成统一意见,但这件事晋王不急,急的是长孙国主。
于是僵持到九月底,各诸侯国相继各自出兵,会盟彻底无望,同时咸军打下了彭源,长孙国主曹衍急于吞并孙国土地,眼见情势不利,遂做出让步,同意晋国出兵方案,于是云节会盟最终落得个虎头蛇尾的结果。
期间还发生了一个插曲,眼见咸国攻取了彭源,曹衍令相国刘卞前往陔陵面见咸王,尽无耻以降低关税和过境保护费为由,换取咸国对桑南、桑北两郡出兵。
如此既迟滞了咸军继续向西扩张,同时减轻了长孙军正面压力,可谓是一举两得。
当然,其实谁也不傻,曹衍算的非常精明,每年从咸国输往西海,以及从西海输入咸国的货物关税和保护费、过境费折合白银多达数万寸银,十年就是小五六十万,不是一笔小数目。
咸国如果继续向西扩张,每打下一个郡,每郡头几年每年所需支出的安抚重建费用都不止百万贯的钱粮,咸国攻取的郡县越多,消化投入的财力越多。纵然咸国有南境宝藏,但十年间只有支出而没有收入,愣谁也不会做亏本的买卖。
但这显然是曹衍、刘卞守财奴式的一厢情愿想法,且不说咸国粮草钱款充足,咸国陆续推行的新法极大激励了农民积极性,降低了叛乱,新式农具和耕作法普及推高了亩产,咸国有足够的土地承载力,承担占领地最初几年的巨额口粮补贴。
同时志国地大物博,其市场将是咸国大宗物资的主要来源国,咸国完全可用铁制品和特产商品换取志国的大宗物资,同时输出新式农具以推升志国产粮,届时只需增加进口,鼓励恢复生产,可极大程度缓解粮荒问题。
当刘卞向咸王提出以出兵换关税时,结果咸王只反问了一句,桑南桑北两郡日后归谁,结结实实堵住了刘卞哑口无言。
十月初,晋王命太尉姒清统帅北军,姒昌为北军副将军,共同主持出兵事宜,晋王不日起驾回国,其途径陔陵之际未敢在停留,以最快速度扬长而去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