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36章 币改-《帝国行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想过,但有利必有弊,鱼和熊掌不可兼得。中原金银稀缺不假,一旦铜钱中加入金银,即便是咸国境内,也将是非常惊人之数,但同样也会提曾新币价值,便于对外交易与流出。

    而且钱价不易贬损,从而也更方便我国新币在其他诸侯国兑换金银,因为我咸国新钱本便含有金银,加上铜的本价,以新币兑换金银,我国还有利可图。

    如此一边以新币流入其他诸侯国,同时一面以我新币之强势,在他国兑换金银回国再铸新币,如此交替往复周而复始,我咸国新币将占据中原交易主动。”

    “那日后他国也效仿此法,我新币会否有损我咸国国本?”

    咸王担心问道,百里燕如实说:

    “大王所问一语中的,想必等其他诸侯国发现我新币好处,定会跟风仿效。不过臣有三策可以应对,还请大王放心。”

    咸王、高勋二人目光交错,高勋忙问:

    “永兴侯,我与大王思来想去,以我咸国国力,日后国力再盛,也远不及卫、志、长孙、晋四国,四国若也以金银铸铜钱,咸国必被其所败,如何能取胜。”

    “高大人所言极是,一旦新币好处被各国发现,必会跟风。但他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。”

    咸王眼前一亮,忙是问道:

    “永兴侯何意?”

    “大王,这金银铸纯金银币,与铸寸金寸银没有二致,但加入铜、锡、铅,乃至铁之后,便没那么容易,掌控稍有差错,便会影响新币质量,成为劣币。而我咸国工造之术强盛,铸造此种合金新币毫无障碍,故而新币质地优良,是为良币。

    其次是金银添入铜币需折价配比与金属配比,金、银、锡、铜、铅、铁各有占比,谁多了铜钱或许值钱,但钱币难铸,少了钱好铸,但币值下跌,故需精心计算其配比。

    其三,想必卤侯也与大王说了,新币因铸币冶炼困难,若以炼钱获取金银铜,其耗费木炭、煤炭极大,将不划算。但臣另有办法可降低耗费炼钱,一旦他国也效法我国以金银铸铜钱,我国可收各国诸侯新币,回炉炼取金银铜等,为我咸国所用,故而臣有多种办法反制他国。”

    铸造合金币,冶炼配方和冶炼工艺,直接决定了金属成分的融合度,以及最终成型,金、银、锡、铜、铅、铁等元素有各自金属特性,并非一股脑投入炼炉就能一气呵成,需要添加简单或者复杂冶炼剂,使之均匀扩散,炉温也很重要。

    如不能解决冶炼和配方技术,成型的钱币色泽、外形都不佳,最终形成劣币,即便含有金银,但人的主观审美影响更趋于接受美好的事物。

    如果诸侯竞相效法,铸出劣币,当物价稳定时,货币币值波动大时,劣币驱逐良币将持续发生,且是不可逆的。

    但当物价飞涨,金钱急速贬值时,劣币驱逐良币可逆。最终是谁的钱币质量更好,选择使用者会更多。

    如本国纸币贬值时,硬通外汇和金银珠宝将更便于交易,因为硬通外汇和金银,具有外国政府的信誉和金银历史属性的保证,劣币驱逐良币即发生反转,贬值货币被强势坚挺货币所取代。

    中原战事连年,各诸侯国铜钱贬值如潮,即便币值最为坚挺的梁国上币铜钱,也因战事令金银大量流失,铜钱购买力仅相当于十年前的五分之二。

    咸国此时发行含金量更高的良币,稳定国内市场同时,国外大宗交易,将迫使其他诸侯国在发行合金币的之前,被迫接受咸国新币交易,竟而将咸国国内的通胀压力和金融体制输入他国,既分担了国内压力,同时通过货币优势,从国外市场掠夺资源,以调控国内。

    因此铸币和发行贵金属合金货币,稳定国内金融的同时,也对外对冲,因此又是经济战争。

    咸王无非是在担心两件事,其一是日后大量发型新币,国库和小金库囤积的金银会减少,心里总不踏实。其二是自己的钱被其他诸侯国掠夺,导致咸国贵金属流失。

    但归根到底,再多的钱都屯着,也没有任何价值。

    钱的价值来自于生产力和物质基础,钱如果只囤起来不花,最终将抑制生产力和商品市场发展,让不缺钱的地方钱更多,而缺钱的地方则没钱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