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04章 卤侯(1)-《帝国行》
第(2/3)页
“魏大人,今日怎有空来此,不会是有事相托吧。”
“呵呵……”百里燕浅然一笑说:“知我者高兄也,实不相瞒高兄,确有一事相求。”
高勋放下笔墨,立身而起拉着百里燕来到殿外游廊下:
“贤弟有何事,尽管说便是”
“一月前大王遣使梁国可有什么消息传回?”
“好象没有,莫非是魏大人是捎带了什么私事?”
“是这样,我请大王向梁国聘请学士大师来咸国传道授业。”
“魏大人不是已经在永兴城办了几所塾堂吗,难道还不够?”
“当然不够。全国学士聚于陔陵,陔陵这几年屡遭威胁,闻风逃走者不计其数,留下者十不足一,你让我去哪儿弄那么多教书先生。”
兴国先兴教,唯有积蓄人才方能强国,这是亘古不变,经久不衰的道理。永兴城工坊扩张后,这一问题日益突出。
全国精锐工匠几乎半数集中于永兴城,工坊规模三次扩张,工匠数量已难满足生产需求,只能向军队、民众招募学工,甚至向妇女开放招工,由此导致文盲问题日益突出。
且不说工匠中不少人认不全字,对技术的传承和发展创新,都离不开最基本的读书认字,不解决基本识字问题,永兴城的发展,早晚遭遇人才匮乏引起的瓶颈。
为此从去年下半年粮荒缓解后,百里燕向全国,包括陔陵同文书苑在内,征集教书先生和国学大师,前往永兴城和陔陵的官办塾堂书苑。
一切产生费用由永兴城咸军行营支付,教育的对象是工匠和武官,如此也仅是暂时基本读书识字无问题,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基础教育和技术的传承。
由此需要更大规模,更为广泛的教育办学,由点及面,先从永兴、陔陵开始,集中资源开办一批基础教育,培养人才。
五年十年过后,有了扎实基础,政治稳定,军事威胁减少后,再征召开办更多学堂,由陔陵、永兴,向都郡和发达地区辐射,最后再向全国发展,同时兴办中高级教育,形成良性循环。
之所以要从梁国引进国学大师,一是梁国毕竟是政治上的宗主国,其政治地位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。
其二咸国、梁国同属中原文字体,口音和书写较为相近,便于标准化。其三,梁国的识字率高,平均受教育密度位列各国之首,因此梁国的国学大师极多,聘请他们传道授业合情合理,没有政治上的忌惮和障碍。
“贤弟,聘请如此众多国学大师,而上学者皆尽免费,每年所需支出用度甚巨,你可曾想过?”高勋道。
“暂时由永兴城行营拨发,而且目前仅限于永新城内的工匠、武官与少数儿郎,并非全郡、全国推广,不过高大人所言倒也不得不考虑,这笔支出确实得要谋划谋划,否则日后难以为继。”
“眼下国库刚刚喘口气,魏大人就要到处用钱,这可让大王难办呐。当初的那笔巨款如今已所剩无几,长此以往难以久持,魏大人若要兴办教化,钱粮无疑是大问题。”
“嗯,此事魏某会详细斟酌,高兄这里若是有消息,务必尽快告知魏某,魏某就不叨扰了,先告辞了。”
“那好,贤弟慢走!”
高勋的提醒让百里燕意识到,眼下的困难确实不仅仅是决解吃饭问题,国家的税收同样是大问题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