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7章 新模式-《帝国行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第一波冲击至少得要七八千乃至是上万精锐,结果遭遇的是九万支箭簇,即便九万支箭簇最终只能杀伤三五千人,这也是不小的伤亡比。

    除了阵前双方的弓弩手,阵后,尤其是长杆兵器步阵身后还有弓箭手,不断以抛射方式向前方抛箭,因此箭簇会像暴雨一样下个不停。

    除非像罗马人那样,组成龟甲阵,亦或者技术和物质发达,能装备起大量的重步兵,而且还得是上下全身罩着的板甲,即便被射成刺猬也无所谓,否则腿上中一箭,后边的踩也能把你踩死。

    所以面对成千上万的如同雨点一样的箭簇,根本是毫无招架之力。

    除非像三国典韦那般猛夫,里外披挂两套玄铁甲,盾牌上再绑上一副玄铁甲,强顶着敌军狂风乱箭带人硬冲,最后即便被射成刺猬,也安然无事的这种猛人。

    不过能如典韦这般强人的毕竟是少数,对于普通人而言,能穿一套玄铁甲就已经够呛,三套玄铁甲,怎么也得一百四五十斤朝外了,没人能在背着六十多公斤的东西,合上兵器头盔等等,少说要一百六七十斤的家伙冲锋陷阵

    所谓的“箭不过三阵”,实则是道听途说不知所以。

    此时陆肇已放三阵齐射,待叛军弓弩手以最快速度攻入射程之内,迅速调整姿态,即刻开始还击,同时叛军弓弩手身后石炮车、床弩持续发威,攻击频率达到了前所之未有。

    百里燕的策略是步军继续龟缩在掩体工事,陆肇率领弓弩手齐射过后,叛军弓箭手抵近城下也不还击,咸军弓手人人配一面盾,头顶着盾牌都蹲下,谁也不要冒头。

    首先,还吃不准叛军什么时候攻城,叛军必然要以远程兵器,手对城墙守军进行最大程度的杀伤,城墙通道的占地面积有限,这意味着总面积一定的情况下,他百里燕在城墙上安置弓弩手的数量有限。

    而叛军是两阵弓弩手,每阵六千人,其占地面积自由度大,弓弩手密度高,这个时候顶风还击那是找死,没那个必要,而且叛军车弩、石炮车还在工作,贸然将人马堆在城墙上,那是自寻死路。

    其次是广信缺箭。别看一支箭簇挺简单,实际上箭杆都是一种原始的木工机滚刨加工而成,受到当下技术的制约,此种木工极生产效率不是太高,广信这么多年都忙着置办兵器铠甲,箭簇的储备严重不足。而且还是守城,箭矢射出之后捡不回来,没办法回收。

    叛军一阵齐射临空而下,噗噗哧哧落在城头,陆肇的弓手头顶着木盾蹲在地上,九人为一组,紧密拼成一个大面,箭簇就像钉子一样,纷纷落在盾牌上,有的射中了掩体工事的沙土袋矗立在那,而有的流失翻过了城墙落在了城内。

    巨箭、飞石的威力此刻凸显无疑,城头上密集的人群给以了极大的受弹面,飞来的石块稀稀拉拉到处开花,九人一组的盾阵,掀翻四五组,紧随而至的巨弩箭和流失像蝗虫一样长了眼睛,直扑被石块击中倒下的兵士,转眼便被射死数人。

    并非箭长了眼睛,而是叛军箭矢的密度,足以将大片区域全部覆盖。

    叛军数阵齐射,龟缩在阵后的铁甲马车在皮鞭的挥动下脱离阵线,直扑南门吊桥门而来,这时叛军攻城队仍旧不动如山,丝毫没有攻城的打算。

    此前百里燕曾有预见,电石出现之后,必然改写时下攻守双方的战争规则。

    正常情况下,攻城都是攻门和登墙战一起进行,既用冲车、攻门锤破坏城门,同时使用云梯车、攻城塔往城墙上输送兵员,临车、巢车载运弓弩手推至城墙前三十步,居高临下放箭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