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章 出师-《帝国行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何管事刚才何故放纵世子拜塞骞为师,如此岂非招致大难。”

    张奇忧心忡忡,何宽心中不解忙问:

    “张使何意,还请明示。”

    “嗨……世子本无碍,横祸从天降来,倘若拜塞骞为师,相国公叔阔做何感想。有朝一日倘若世子身体力强,岂不除之。再退一步,眼下我王圣体日微,公子律早晚继承大统,倘若有个强势王弟于晋国为人质,公子律作何想,如此岂不将二世子推入火坑之中。”

    张奇清楚,如果百里燕拜了塞骞为师,将来一旦百里律继位,有这么个强势弟弟在晋国做人质,万一借晋国的兵,从海上杀回去夺位怎么办,百里律岂不早做谋划,派人杀了公子燕。

    同时如果让公叔阔知道了,百里燕今后武勇过人,要么早早扼杀,要么就以百里律杀百里燕为契机,挟持百里燕杀回歧国,不论哪一种,百里燕都落不下好下场,这也是张奇为什么拒绝塞骞的缘故。

    不过张奇只知其一不知其二,伍算既然打算帮百里燕,那肯定是谋划好的,没人能知道四五年后的时局会是如何。同样,如果公叔阔知道了百里燕拜塞骞为师,又是另一种想法。

    就在百里燕行完拜师大礼,王硕携儿女回府当天下午,百里燕拜塞骞为师的消息不胫而走,传入晋王宫,晋王闻讯很不高兴:

    “相国,你告诉寡人,他塞骞意欲何为,何故应承歧人之情。”

    “这个……据老臣所知,当年歧国确有救刘稞一事,不过说来也怪,何故多年后刘稞子弟托塞骞施恩于百里燕,这才是老臣费解之处。”

    “那相国以为,此事该如何应对。倘若公子燕翅膀硬了,将来何以为寡人所用。”

    “大王莫急,此事还需差人打探,塞骞绝不会无辜施恩于百里燕。不过有一事大王且可宽心,公子燕生患胸痹血郁不治之症,本不能激烈搏斗,倘若塞骞教习武艺,长此以往岂不……”

    听到这里,晋王表情亮了:

    “相国是说猝死!”

    “正是,倘若歧国质子因为塞骞而死,传扬出去,御客必理亏于我晋国。将来大王若是攻城不下,便可屠之,御客亦不能奈我何。只因公子燕因塞骞死于我晋国,届时我王便可以此借口堵御客之口。”

    姜还是老的辣啊,公叔阔盘算着百里燕有心脏病,不能做激烈运动,万一塞骞授课途中过于激烈,百里燕死了,那就成了御客的黑新闻,把柄落在晋国手里。晋国将来要做一件出格的事,御客也就没道理干涉,因为是御客不对在先,害死了歧国质子,这就是公叔阔的谋划。

    要说公叔阔的谋算不可谓精妙,只是他不知道,此百里燕已非当年百里燕,公叔阔谋划再精,已无回天之术。更何况多年后,他已是垂暮老者,落日之黄昏,心有余而力不足。

    百里燕拜塞骞为师后不久,晋国进入秘密备战,在砡工派大师伍算帮助下,大批舰船开建,晋国率先拉开中原大战的伟大序幕!

    数年后……

    时间转眼到了盛元621年,这年百里燕十五岁,是拜塞骞为师的第六年,中原发生百年不遇大旱,旱灾波及晋、志、咸、徐、孙六国,晋国北方之地亦未幸免,旱情持续发展至八月上旬,各国稻田颗粒无收,晋国损失尤惨。

    晋国地处东海暖湿季风地,全国超过百分之六十的耕地,种植的稻米是一年一熟,然后冬天种麦子,其他少部分是两熟的水稻,以及南方广大的草原草场,由于晋国土地肥沃,坐拥广大平原,产粮在整个中原都相当可观。

    但今年从四月开始,旱情一直持续到八月,五成粮田绝产,三成粮田歉收,只有两成土地产粮持平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晋国西北邻国咸国变法,因旱灾遭遇挫折,由咸国丞相公孙岳推广的《农桑令》流产,咸国陷入粮食短缺,晋国闻讯,正欲司机而动起兵伐咸。
    第(2/3)页